從只能設計制造30萬千瓦的水輪發(fā)電機組,到能制造70萬千瓦特大型機組,我國水電裝備制造業(yè)用7年時間,跨越了與國外30年的差距,然而三峽集團并未止步于此,走出了一條以市場換技術、再以技術占領市場的成功之路。
三峽集團在承擔國家賦予的“建設三峽、開發(fā)長江”歷史使命的同時,還創(chuàng)造性地執(zhí)行國家依托重大工程、促進國內裝備制造業(yè)發(fā)展的重大決策,按照“技貿結合、技術轉讓、聯(lián)合設計、合作生產”的方針,通過技術引進、消化吸收、再創(chuàng)新,走出了一條“以市場換技術、再以技術占領市場”的成功之路,推動我國水電裝備制造業(yè)實現(xiàn)重大跨越。
三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工程,32臺70萬千瓦水電機組的市場吸引力,無疑成為世界著名廠家競相登臺表演的最高競技場?;厥?996年,國內廠家積極性雖高,但是生產能力水平距發(fā)達國家還有相當的差距,僅有32萬千瓦以下的制造業(yè)績,要想獲得最先進的技術確實是難以想象的:要么獲得過時的二流技術,要么被索要“天價”。
三峽集團勇敢地承擔了這份重任,首先凝聚國內廠家的智慧,將最想獲得的技術寫進招標文件,轉讓技術是國外廠家中標的前提條件。招標文件對國外廠家還“約法三章”:必須與中國廠家一起投標且中方伙伴的份額不低于25%,中方廠家必須在其指導下完整制造一臺機組;必須轉讓技術,且需在中方認為已經掌握技術、人員培訓已經到位后才能收到支付款。
2007年7月10日,我國首臺國產化70萬千瓦水電機組投產發(fā)電,國產化水平達到100%。從只能設計制造30萬至40萬千瓦的水輪發(fā)電機組,到一躍而能制造70萬千瓦特大型機組,我國水電裝備制造業(yè)用7年時間,跨越了與國外30年的差距,有的關鍵技術已經達到國際水平。在地下電站建設中,設備國產化繼續(xù)深入,哈爾濱電機廠、東方電機廠從設計到制造全部是自有技術?!?/p>
三峽集團并未止步于此。在實現(xiàn)了機組“中國心” 后,三峽集團在扶持幫助國內企業(yè)引進技術、消化吸收再創(chuàng)新的基礎上,積極創(chuàng)造條件,組織攻關,向著加速實現(xiàn)電站全國產化的更高目標邁進。隨著地下電站最后一臺機組投產,三峽工程重大裝備國產化達到了空前的高度,三峽工程電站重大裝備國產化目標已經全面實現(xiàn)。從主要采購外國廠商的技術設備,到設備國產化,我國水電重大裝備擺脫了外國技術的掣肘。
目前我國擁有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水電裝備企業(yè),下一步要更多地參與國際市場,并把中國的技術標準推向世界。